麥當勞、漢堡王都在推植物性飲食
兩年前,我在西班牙旅行時,偶然走進一家漢堡王,看到菜單上的「Veggie Nuggets」。出於好奇,我點了一份。一口咬下去,熟悉的香脆口感讓我有些愣住——這竟然是一份完全植物基(Plant-based diet,又稱植物性飲食)的雞塊!當時我心想,這不僅僅是快餐店多了一個選項,還代表著一個全新的飲食時代正在到來。 在台灣,這份感動再次延續。7-11 的貨架上,全素可食的雀巢黑嘉麗軟糖,這些產品早已悄然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這不是偶然,隨著越來越多的品牌加入,這場革命正重新定義我們的飲食方式。 速食龍頭如何參與植物基革命 植物基食品的崛起,不僅僅是健康與環保的驅動結果,更是市場需求與品牌策略共同作用的產物。速食龍頭的參與,是植物基飲食推進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麥當勞的植物基產品布局 根據《VegNews》的報導,麥當勞近期在法國推出了無肉雞塊(Plant-Based McNuggets)。這款產品是麥當勞與 Beyond Meat 合作開發的,旨在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這並不是麥當勞首次涉足植物基市場,他們的 McPlant 漢堡早已成為眾多素食愛好者和彈性素食者的熱門選擇。這些舉措標誌著全球最大的速食品牌之一正在向更加永續的方向邁進。 漢堡王的不可能華堡 Burger King 在 2019 年推出了以植物基肉製成的 Impossible Whopper,迅速成為業界焦點。數據顯示,這款產品上市後,部分市場的銷售額增長了 28%,這一成功促使 Burger King 迅速將這款植物基漢堡的測試範圍擴大到更多地區。這不僅改變了素食者的用餐體驗,也使更多彈性素食者(flexitarian)開始認識到植物基食品的可能性。 「與漢堡王的合作幫助我們的品牌接觸到更廣泛且更多元化的消費族群,這些人可能原本不會考慮選擇植物性產品。」——Impossible Foods 的市場需求總監 Sherene Jagla 說道。 肯德基的植物基炸雞 另一家速食龍頭肯德基(KFC)則選擇進一步探索亞洲市場,他們在 2019 年推出的 Beyond Fried Chicken 不僅在美國熱銷,還嘗試打入日本和中國市場。這些植物基炸雞以口感和外觀接近傳統雞肉的特點吸引了大批消費者,成為肯德基迎合全球市場的一大創舉。 創新品牌帶來無限可能 除了速食龍頭的參與,許多創新品牌正在通過獨特的設計和策略進一步推動植物基食品的普及。這些品牌從產品開發到市場推廣,每一個細節都充分體現了對植物基飲食的承諾和熱情。 Impossible Foods:改變世界的雄心 Impossible Foods 是一家專注於植物基肉類替代品的創新公司。近期,他們推出了以《獅子王》角色造型為主題的植物性雞塊,結合創意設計和健康飲食理念,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這家公司的目標是用植物基產品完全取代傳統肉類,減少對環境的損害。 Before the Butcher:重新定義早餐 Before the Butcher 專注於植物基早餐市場,他們的無肉早餐香腸最近進行了改良升級,提供更好的口感和營養價值。這些產品針對上班族和注重健康的消費者設計,成為繁忙生活方式的最佳搭配。 日本 Next :植物基便當盒的文化之旅 東京的 Next Restaurant 推出了以植物基食材為主的便當盒,將日本便當文化與永續飲食結合,提供美味又環保的選擇。他們的便當盒不僅在口味上征服消費者,還展現了餐飲品牌如何在文化中融入環保理念。 同場加映:Next 推出植物性牛肉 Next Meats 在 2024 年 12 月推出升級版植物性牛肉「NEXT 牛肉 1.0」,以大豆為主要原料,採用「低水分擠壓技術」,結合濃郁肉感與多汁口感,為消費者提供更真實的植物基飲食體驗。不論是燒烤、漢堡還是塔可,新產品大幅提升了質地與風味,同時減少資源浪費,為永續發展注入更多可能。Next Meats 秉持「不讓地球終結」的使命,透過創新積極應對全球暖化與糧食危機。 植物基飲食的多重益處 環境保護 植物基食品的生產比傳統肉類更節能環保。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畜牧業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與此相比,植物基食品的碳足跡可減少 89%,並顯著降低水資源和土地的消耗。 動物權益 每年數以億計的動物因肉類需求而遭受剝削。其中一則報導, 2021 年 9 月,動物法律辯護基金會(ALDF)對美國第六大豬肉供應商 Holden Farms 提起訴訟,指控其在申請薪資保護計劃(PPP)貸款時隱瞞違法行為,涉嫌違反《虛假申訴法》。調查顯示,該廠涉嫌用豬隻內臟與糞便製成漿液餵食母豬,並記錄了暴力對待小豬與忽視病豬的情況,違反動物保護與公共健康相關法律。此案目前正在審理中,或將成為動物保護法實施的重要分水嶺。 此案件不僅反映了工業化養殖的問題,也凸顯了推廣植物基食品的必要性。植物基飲食不僅能改善動物福利,還能降低碳足跡,減少資源消耗,為食品行業帶來更永續的選擇。 健康改善 研究顯示,植物基飲食與降低慢性病風險密切相關。例如,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採取植物性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整體死亡率降低了 24%,有助於延長壽命。此外,哈佛大學的另一項長期研究追蹤了 32 年,發現有 19 種蔬果有助於預防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和中風等慢性疾病。這些研究強調了植物性飲食在降低慢性疾病風險方面的重要性。 市場數據與消費者行為轉變 全球植物基食品市場正經歷快速增長。根據 Mordor Intelligence 的報告,預計未來五年內,植物基食品和飲料市場將以 9.28% 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這聽起來像一個抽象的經濟數據,但如果轉化成我們的生活場景,就能感受到它的真實影響。 以植物奶為例——在全球許多家庭中,牛奶一直是日常消費的主角,但隨著植物基選項的普及,更多人開始將杏仁奶、燕麥奶或豆奶加入購物清單。假設一個家庭每週消耗 2 公升牛奶,現在選擇其中 50% 改為植物奶,那麼未來五年內,像這樣的轉換會累積成億萬次購買,直接促成市場規模的大幅增長。 對個人來說,這可能是一次偶然的選擇,但在全球層面,這是一場飲食習慣的集體轉變,為健康、環境和永續發展注入強大的推動力。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正在重塑食品市場的未來。 在台灣,超過七成的民眾表示在多種飲食選擇下,會優先選擇以植物性或蔬菜為主的餐點,顯示出彈性素食主義的盛行。這些數據表明,消費者對健康、環保和動物福利的關注,正推動植物基食品市場的持續擴張。 圖/全球線上統計網站 World of Statistic 於 2023 年發布的「全球蔬食人口調查」顯示,台灣蔬食人口(含彈性素食)已達 300 萬人。凱度(KANTAR)提供 如何加入這場植物基革命? 推進植物基飲食,需要每個人的參與。以下是一些實際可行的行動建議: 嘗試植物基產品下次進入便利店或快餐店,選擇一款植物基產品,感受它們的魅力。支持植物基品牌關注並購買像 Impossible Foods、Beyond Meat 等品牌的產品,助力行業發展。分享你的體驗將你的植物基飲食體驗分享給朋友和家人,帶動更多人嘗試這一選擇。參與政策倡導支持推廣植物基食品的政策,參加相關的倡導活動,共同推動更健康和永續的未來。 植物基革命正在以不可阻擋的力量改變食品行業的格局。從 7-11 貨架上的小小零食,到麥當勞、Burger King 這樣的全球巨頭,再到無數創新品牌的加入,這一變革代表著人類飲食文化的全新方向。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12.27
農民的新選擇:從養牛養羊到種穀種豆
隨著純素主義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肉類和乳製品農民正重新審視傳統的畜牧業模式,選擇轉向純素農業。這一現象不僅涉及道德考量,更反映出市場需求的變化和環境可持續性的壓力。透過深入探討英國和加拿大的案例,我們可以更全面理解這一轉型背後的驅動力。 故事從一場危機開始,農民的轉型契機勞倫斯·坎迪(Laurence Candy)不僅放棄了飼養動物,還計劃申請純素認證。 2017 年,英國農民勞倫斯·坎迪(Laurence Candy)因牛群感染結核病而失去了大部分乳牛。這一打擊迫使他重新思考傳統農業的可持續性與道德基礎。最終,坎迪決定停止養殖動物,轉而種植燕麥、小麥、大麥和蠶豆等作物,並採用不使用動物糞肥的「純素有機生產」方式。他的轉型不僅標誌著個人理念的改變,也反映出更廣泛的社會趨勢。 在加拿大,邁克·拉尼根(Mike Lanigan)也有類似經歷。他曾經是一名專注於畜牧業的農民,但逐漸意識到消費者對植物性食品的需求不斷上升。拉尼根決定將牧場改造為種植場,種植水果、蔬菜和穀物,以迎合純素市場的需求。 數字會說話:純素食品為什麼火了? 根據英國純素協會的數據,2014 年至 2019 年間,英國純素者人數增長了四倍。2020 年,49% 的英國人限制或不食用肉類,而這一趨勢在全球範圍內也日益顯著。根據良好食品協會(Good Food Institute)於 2022 年的報告指出,植物性食品的銷售增長速度是整體食品銷售的三倍,2021 年植物性食品的總銷售額達到 74 億美元。Good Food Institute.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y: Plant-based meat, eggs, and dairy 2021 消費者行為的改變為農業轉型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一項研究顯示,環境憂慮、健康益處和動物福祉是人們選擇植物性飲食的三大主要原因。這些因素不僅影響個人選擇,也正在改變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方式。 從道德到環保:為什麼選擇植物農業根據報告指出,全球有四分之三的農業用地是用來飼養動物或種植用於餵養牠們的作物。 圖片來源:2021年《肉類地圖》/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1.市場需求的變化: 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轉向植物性飲食,農民開始意識到植物性產品的潛在市場價值。坎迪表示,他的穀物產品如今已成為食品製造商的重要原料,尤其是用於生產燕麥奶等純素飲品。 2.道德價值觀的重塑: 對動物福祉的關注日益增長,使許多農民重新審視畜牧業的倫理基礎。坎迪坦言,過去的養殖模式使他不得不面對動物屠宰的現實,而這與他的內心價值觀產生了衝突。如今,他認為植物性農業是一種更符合道德的選擇。 3.環境影響的壓力: 畜牧業被認為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來源之一。對全球碳排放貢獻巨大,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總排放量的 14.5%。相比之下,植物性農業的碳足跡顯著降低,對水資源和土地的需求也更為可控。 4.個人選擇與技術創新: 對許多農民來說,轉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過程。一些農民利用政府補貼和專業技術支持,順利完成了從畜牧業到植物性農業的過渡。例如,坎迪使用創新技術改良土壤結構,以適應穀物種植的需求。 挑戰不少,但未來更值得期待 儘管純素農業的前景令人期待,但轉型過程並非毫無挑戰。許多農民需要克服經濟壓力、技術門檻以及文化上的保守態度。一些專家指出,從長遠來看,教育與政策支持將成為農業轉型成功的關鍵。 根據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的觀點,食品系統的轉型需要多方協作,包括政府、捐助機構、企業以及消費者在內的利益相關方共同努力。政府應優化資源分配和政策規劃,支持創新型農業模式,並通過教育與技術培訓提升農民適應新農業的能力。同時,捐助機構在提供資金支持和推動政策實施方面扮演關鍵角色。食品企業和消費者則可以通過採用可持續產品和飲食習慣來推動需求端的變化。 此外,IFPRI 特別強調了在特定國家背景下制定量身定制的政策框架的重要性,以確保農業轉型能有效應對當地的經濟和社會挑戰,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肉類和乳製品農民轉型至純素農業的現象不僅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也是市場需求、道德反思和環境壓力的綜合作用。坎迪和拉尼根的經歷凸顯了這一轉變的可能性與挑戰,同時也為其他農民提供了啟示。在全球範圍內,純素農業的崛起或將成為未來飲食文化與農業模式的重要轉折點。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每一天都在街頭為動物權益努力,不論天氣如何,我們始終堅守。與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益處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您在街上遇見我們的推廣團隊,請停下來了解我們的宣導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些鼓勵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2024.12.18
花蓮唯一公辦屠宰場環境髒亂、機台生鏽,上億補助到哪去?
花蓮唯一公辦屠宰場(花蓮農產運銷公司)長期設備老舊,更新經費超過1億元後,作業品質不升反降,問題嚴重影響動物福利並引發關注。 屠宰場原本採吊掛式放血,卻改為平躺式放血,導致豬隻在過程中更加痛苦。當動物被平放後,需依賴人工拉動進行放血,動物掙扎加劇瘀血現象,血液流不乾淨,屠宰品質降低,也讓豬肉變得易壞且口感不佳。現場動線全依賴人力,造成勞工負擔加劇,安全問題同樣堪憂。 無黨籍縣議員黃玲蘭批評,屠宰場改善過程草率,預算尚未審核便已發包,縣府農業處應加強督導,避免管理缺失重演。議員楊華美也指出,場內環境依舊惡劣,遇雨天甚至必須撐傘作業,難以想像動物在此環境中被迫進行屠宰的痛苦。此外,屠宰量已因平躺式作業效率減半,品質卻未見提升。 花蓮縣農產運銷公司辦理屠宰冷鏈設施(備)改善計畫,審計部質疑作業不實,縣府要求公司改進驗收作業。圖/花蓮縣府農業處 另針對營運績效不佳問題,民進黨縣議員張美惠認為,歷任農產運銷公司董事長皆為縣長,縣府應負起全責。花蓮農產運銷公司是花蓮縣全額補助成立的縣府經營公司,董事長目前是花蓮縣副縣長顏新章,董事會成員包括農業、衛生、環保、人事等單位局處長。在今年與去年,該公司共獲農業部1.1億經費挹注,辦理肉品批發市場現代化屠宰、冷鏈設備改善等二期工程,並改善衛生環境。但從審計室提出的審核報告,卻可以看到預算未審先動支、發包後驗收不實、完工多時仍不啟用等問題,被提出的缺失甚至從106年至112年、橫跨兩任縣長。 對於上述質疑,花蓮縣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彭偉族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因屠宰工作傳承不易、適逢退休潮,將延續2022年至2023年的生產線改善方針,持續改善設備,並擴大教育訓練、考慮回聘老師傅,以確保肉商和養豬戶收益。花蓮縣政府秘書長饒忠也在會勘時回覆議員,在新屠宰場落成前的過渡時期,仍須使用舊廠區,故改善設備與整體環境確實有其必要性。 花蓮縣農產運銷公司獲農業部經費1.1億元挹注,辦理改善計畫,遭審計部質疑驗收作業不實,縣府要求公司檢討並改進驗收作業。圖/花蓮縣府農業處 花蓮屠宰場設備老舊、管理失當,不僅引發食安疑慮,更暴露出動物權益長期被忽視的現象。豬隻從吊掛式改為平躺式放血,導致放血不完全、血液積滯,讓動物在掙扎中承受更大的痛苦,加劇了牠們在生命最後階段的折磨。 動物屠宰本應遵循「減少痛苦」的最低道德標準,許多國家早已推動「人道屠宰」規範,從設備設計到作業流程,都致力於降低動物的恐懼與痛苦。然而,花蓮屠宰場的現況卻反其道而行,讓動物權再次被拋諸腦後。 動物不是機器,牠們能感受到疼痛、恐懼和壓迫。此次事件應促使主管機關正視動物屠宰流程中的缺失,重新檢視設備與制度,並引入更符合動物福利的「人道屠宰」標準。同時,社會大眾也應反思飲食選擇的背後,動物為我們付出了多少痛苦的代價。唯有提升動物權意識,並落實實質改善,才能真正邁向尊重生命、減少苦難的未來。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選擇蔬食才是最小減低痛苦的最佳方案。 當消費者開始關注自身消費行為與社會樣貌的關聯,處在不同社會位置的族群與物種彼此之間的互動也不斷被重新檢視與定義,儘管邊緣族群與物種在經濟社會中仍扮演被支配的角色,期許我們能在社會的各個角落逐漸落實對生命的尊重,而不是只為滿足部分人的慾望就選擇忽略傷害。 參考資料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20)。防疫里程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通過臺灣成為口蹄疫非疫區。 農業部。https://www.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id=8130 李先鳳(2024)。花蓮肉品屠宰場更新設備後缺失多 議員會勘關切。 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408120205.aspx 王思慧(2024)。花蓮農產運銷公司遭質疑驗收不實 縣府要求改善作業。 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328/812573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堅持不懈地站在街頭,無論風吹雨打,為動物權益奮戰。我們每日都與民眾分享著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價值。如果你在街上偶然遇到我們的推廣團隊,歡迎停下腳步,了解我們正在宣導的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份鼓勵和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2024.12.17
爭取平權:美加星巴克宣布取消植物奶加價政策
植物奶需求趨於普及:主流飲食市場的轉變 星巴克取消植物奶加價政策,透過奶類平等以提升消費體驗。/ 圖片來源:Starbucks Coffee Company 星巴克提供植物奶選項已有多年歷史,自 1997 年首次在美國門市推出豆奶選項以來,便持續擴展植物奶的供應,之後陸續加入椰奶、杏仁奶,最後是近年大受歡迎的燕麥奶。這些選擇都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對不同口感和營養需求的期待。在過去的十年裡,美國對不含乳製品的牛奶需求激增,從一開始的利基產品變為主流選項。乳糖不耐症在美國十分普遍,尤其在亞裔、非裔與原住民社群中,程度不一的乳糖不耐比例高達 80% 至 90%。此外,隨著越來越多消費者意識到乳製品產業背後的現實,特別是對動物福利與環境影響的擔憂,植物性飲食成為了一種健康與可持續的替代方案。因此,提供植物奶不僅是對這些群體健康需求的回應,也反映了大眾對非人物種的道德倫理議題日漸重視與觀念轉變。 「植物奶加價」的爭議與抗議:明星和動保團體的發聲 知名演員James Cromwell在參與星巴克抗議行動時把手黏在櫃台上。/ 圖片來源:PETA 雖然星巴克提供植物奶選項行之有年,但在過去的菜單中,置換植物奶選項是需要被收取額外費用的。這項收費政策一直以來都是爭議焦點,特別是在動物權益團體與乳糖不耐者之間引發激烈討論,星巴克的做法被認為是對乳糖不耐症患者赤裸裸的歧視,更有媒體戲稱該收費為「純植稅」。近年來,隨著植物性飲食的崛起,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植物奶,不僅是出於健康考量,更是因為對環境保護與動物福利的認知增加。知名動保團體 PETA 多次發起抗議活動,並獲得了包括演員 James Cromwell 在內的名人支持。Cromwell 在紐約一場抗議中,甚至將手黏在星巴克櫃台上,譴責該公司對植物奶收費是「不公正且貪婪的行為」。他在抗議中指出:「大眾已逐漸意識到乳製品產業中母牛與小牛被強行分離的殘酷現實,這種做法不僅不人道,還影響了顧客的選擇權。」這類倡議行動,加上消費者對植物奶需求的激增,無疑是促使星巴克改變政策的重要推動力。 植物奶的演進:星巴克順應市場需求,取消加價政策 星巴克在2021於英國市場取消植物奶加價並提供五種選項。/ 圖片來源:Starbucks Coffee Company 隨著美國消費者對植物奶的接受度和需求迅速上升,這些選項不再只是少數人的「乳類替代品」,而是成為主流市場的一部分。根據統計,84% 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曾經嘗試過植物奶,而其中多數人表示偏愛植物奶的口感與健康特性。植物奶的市場份額在過去十年裡顯著增長,從一開始的小眾選擇逐漸成為咖啡店與餐飲業的必備選項。而這也並非星巴克取消植物奶加價政策的首例,早在2021起,英國星巴克就首當其衝的在當地市場實現了「奶類平權」,後來德國星巴克也在2023年跟進拉平了植物奶和牛奶的銷售價位。這次美國和加拿大的政策方針指向全球飲食趨勢,更對消費者的需求做出直接回應,實踐了企業對環保與公平消費的承諾。 平等消費的進步:讓植物飲食變得更加普及 植物性飲食趨於平易近人彰顯永續以及乳牛權益越來越受重視。/ 圖片來源:Pexels/Matthias Zomer 取消植物奶加價的政策,無疑為乳糖不耐症患者及純植物飲食者帶來了更公平的消費選擇。對於選擇純植物飲食的顧客來說,這樣的做法在體現平等消費權益的同時,降低植物飲食的成本負擔。星巴克此事針對植物奶的調整方針不僅是企業回應顧客需求的表現,也讓植物性飲食變得更加平易近人,為推廣環保、健康以及非人物種的權益生活方式奠定了重要基礎。 參考資料: NBC NEWS : James Cromwell, 'Babe' and 'Succession' actor, glues himself to NYC Starbucks counter in milk protest https://www.nbcnews.com/news/us-news/james-cromwell-babe-succession-actor-glues-nyc-starbucks-counter-milk-rcna28224 BBC : James Cromwell glues hand to Starbucks counter in protest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61402900 Plant Based News : Starbucks Drops Dairy-Free Milk Surcharge https://plantbasednews.org/news/economics/starbucks-dairy-free-milk-surcharge/ FORTUNE : Starbucks ends ‘vegan tax’ on nondairy milk as new CEO overhauls menu in face of customer exodus https://fortune.com/2024/10/31/starbucks-brian-niccol-nondairy-plant-based-milk-surcharge-vegan-tax/ World Coffee Portal : Starbucks drops plant-based surcharge in the UK https://www.worldcoffeeportal.com/Latest/News/2022/January/Starbucks-drops-non-dairy-surcharge-in-the-U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12.09
千年習俗落幕!韓國狗肉禁令開啟共生社會新紀元
韓國國會在 2024 年正式通過了一項歷史性法案,全面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飼養、繁殖及屠宰犬隻,並規範相關食品的流通販賣,讓這項超過千年的飲食習俗正式走入歷史。狗肉禁令一錘定音,反映了韓國社會在飲食文化上的逐步轉型。從「補身湯」的歷史傳統到現代社會愈發抬頭的動保意識,這項法案不僅引發了廣泛的政策討論,更成為文化和道德價值觀的辯論焦點。 狗肉文化的興衰:從傳統「補身湯」到陪伴動物的轉型狗肉湯,又名「補身湯」/ 圖片來源:BBC 韓國食用狗肉的習俗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公元 427 年的三國時代,當時狗肉被視為增強體力的食補材料而廣為流傳,進而演變為知名夏季料理「補身湯」。1973 年修訂的《畜產法》更將犬隻正式納入家畜範疇,讓狗肉合法被端上餐桌。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家養陪伴犬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韓國人開始將狗視為家庭成員。根據韓國政府的統計,截至 2022 年,有四分之一的家庭飼養犬隻作為陪伴動物,相較於 2010 年的 16%,明顯可看出狗在韓國人民心中的定位已不同以往。 根據蓋洛普公司的調查顯示,支持食用狗肉的韓國民眾比例已降至 20% 以下,且僅 8% 的人表示在過去一年內食用過狗肉。相較於 2015 年的 27%,該數據明確指出消費趨勢的顯著變化。隨著年輕世代對狗肉的接受度下降,該產業正在自然萎縮,部分業者認為即便沒有禁令,狗肉市場也會在 10 年內消失。 國會壓倒性通過:狗肉產業將在三年後走入歷史狗肉產業將在三年內走入歷史。/ 圖片來源:BBC 狗肉禁令法案在國會獲得壓倒性支持,210 名議員中有 208 人投下贊成票,僅 2 人棄權。這顯示了朝野政黨與社會大眾對動物保護議題的高度共識。根據新法案,任何以食用為目的飼養、繁殖、屠宰及流通狗肉的行為將被處以嚴厲罰則,違者最高可判處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 3000 萬韓元(約 2.2 萬美元)罰金,經營相關產業者則須在期限內完成轉型及停業申報。為了減少對業者的影響,法案提供了三年的緩衝期,即在2027年正式生效,各地方政府將協助業者拆除設施並協助轉業,以減少對現有業者的衝擊。 目前,韓國境內約有 1150 家養殖場、34 家屠宰業者及 1600 家狗肉餐廳,這些業者必須在政府的輔導下完成轉型。 多元聲音齊發的社會討論:禁令下的支持與反對動物權益倡議人士聚集首爾,反對狗肉產業。/ 圖片來源:Ahn Young-joon/AP 這項禁令引發了社會的熱烈討論與不同立場的聲音。動保團體對此法案的通過持正面回應,認為這是韓國在動物權益上的一大進步。世界愛犬聯盟(World Dog Alliance, 簡稱 WDA)長期致力於推動韓國禁止食用狗肉的立法,對於此次法案的通過,該聯盟創始人玄陵表示高度肯定:「作為屠宰、食用狗肉的大國,韓國此次立法將對全球其他國家推動類似禁令產生積極影響。」法案通過的消息也在世界愛犬聯盟官網和多家國際媒體上同步發布,迅速引發國際關注。此外,國際人道協會(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韓國分會董事蔡正雅(채정아)亦分享了她的感動:「我從未想到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法案通過,我很高興我們終於為狗狗創造了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這些倡議者的話語,反映了這場動物保護運動中的重要里程碑,也顯示出各界對於推動狗肉禁令的共同努力和期待。 政府對於禁食狗肉的變革並非一朝一夕,自文在寅政府末期就已設有委員會針對狗肉食用進行討論。尹錫悅政府上台後則延續相關政策,以喜愛貓狗著名的總統夫人金建希更是禁食狗肉的推手,曾多次公開支持這項政策,並強調這是總統尹錫悅的競選承諾之一。業者帶著大量籠圈犬向韓國政府抗議狗肉禁令。/ 圖片來源:Anthony Wallace/AFP/Getty Images韓國狗肉協會成員在議會前吃狗肉表達支持該產業。/ 圖片來源:Ahn Young-joon/AP 儘管法案獲得社會大部分的支持,肉犬協會等業內人士及部分老一輩居民卻對狗肉禁令的通過表示強烈不滿。他們擔心生計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揚言將在總統辦公室所在的龍山區放 200 萬隻狗,以抗議政府政策,並要求政府將緩衝期限由三年延長至十年。根據韓聯社的報導,育犬協會主張每隻食用犬一年可賺取 40 萬韓元,並要求政府依此標準對每隻犬隻補償五年的損失,共計 200 萬韓元(約 1515 美元)。根據 2022 年的統計,韓國境內約有 52 萬隻食用犬,若依協會的補償要求,政府僅在養殖場部分就需支付高達一兆韓元(約 7.5 億美元)的賠償金。 新上任的農林畜產食品部部長宋美玲曾公開指出協會的要求過高,表示補償與支援計畫的制定需要與業者進行更深入的協商,以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價值觀的蛻變:韓國社會朝向動物友善未來的願景越來越多韓國人民將狗視為家庭成員,反映出社會價值觀的轉變。/ 圖片來源:BBC 韓國狗肉禁令法案的通過,彰顯出民眾對非人動物的日趨重視,也反映了整體社會價值觀的轉型。這項立法為推動人與動物共生的環境提供了契機,隨著法案的推動,韓國政府將在過渡期間積極協助業者轉型,減少衝擊,同時提升社會對動物權益的關注。在全球動物保護意識不斷提升的背景下,韓國的禁令為未來的城市規劃與政策制定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並為其他國家樹立了範例,推動人類社會朝向更加友善、包容的未來邁進。 參考資料: 中央社:韓國立法通過禁吃狗肉 屠宰販售最重判3年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1090231.aspx 倡議家:南韓立法2027年「禁食狗肉」 業者揚言:放出200萬隻狗 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3659/7702865 BBC: Dog meat: Why is it a sensitive topic in South Korea?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6795848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為台灣首個定期在街頭推動動物權益的團體,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每天都有成員堅持在街頭,無論天氣如何,向公眾傳達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好處。如果您碰巧遇到協會的推廣夥伴,不妨停下腳步,了解他們正在推廣的議題,並給他們加油打氣。
2024.12.04
丹麥出現史上首位純素議員,致力於純素者該有的合法權益
今年的9月21日,位於丹麥哥本哈根的議會大樓裡,集結了許多為純素者發聲的團體,一同舉辦了名為“The Legal Protection of Vegans”的研討會,探討並提倡純素者應擁有的法律保障。與會者包括成立於1944年的英國慈善機構『純素協會』(The Vegan Society),以及兩個丹麥當地的單位『丹麥素食聯盟』(The Danish Vegetarian Union)和『動物聯盟』(Dyrenes Alliance)等其他團體及個人。其中身為丹麥首位純素議員的卡爾·瓦倫丁(Carl Valentin)為此次研討會的主辦方之一,強調維護純素者權益的重要性,並相信此行動將有機會讓更多人選擇對動物及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他提到:「如果人們覺得他們的選擇很有限,每天進辦公室只能吃類似沙拉的餐點,那麼這只會讓多數人覺得挫敗而最終只好放棄素食。這也是為何我們在這裡想給人們更多友善環境的選擇。」圖片為此次“The Legal Protection of Vegans”研討會的與會者們之一,其中包括來自歐洲各地的律師、作家及教育家,皆為純素人士。圖片來源:The Vegan Society臉書粉專 此研討會成立的起因為發生於今年2月,由丹麥素食聯盟代表某個純素家庭所提起的訴訟案件,最終丹麥法院裁定純素者受到歐洲人權法院第9條之保護。此裁決為一系列案件的最新裁定結果,相關案件也發生於義大利、德國及英國。『歐洲人權公約』第9條提到,純素主義者於人權及基本自由同樣受到法律上的保護,並適用禁止歧視純素者。研討會上的內容也涵蓋純素者在歐洲各國的法律保障範圍、純素需求相關的政治遊說、法律保障下建立純素普及化,和純素者面臨的其他議題。右1為丹麥首位純素議員的卡爾·瓦倫丁(Carl Valentin)於研討會上發表相關演說。圖片來源:Vegan FTA丹麥純素議員卡爾·瓦倫丁 歐洲在人權方面近乎走在最前端,甚至有純素官員站出來替人民發聲,相信此研討會已為世人帶來了意義非凡的省思。在臺灣推廣蔬食的團體及名人很多,卻尚未有可提倡甚至立法的政治官員來支持。透過此報導,我們是否可以更普遍地影響這個社會,正視蔬食為地球所帶來的重要性?希冀未來有更多人為動物及環境站台,塑造更友善的蔬食環境。 參考資料: Vegan FTA https://veganfta.com/2024/10/24/first-vegan-parliamentarian-in-denmark-speaks-on-legal-rights-for-vegans/ The Vegan Society https://www.vegansociety.com/get-involved/international-rights-network/conference-legal-protection-vegans-copenhagen The Vegan Society FB https://www.facebook.com/TheVeganSociety/posts/944255817734393 Surge https://www.surgeactivism.org/articles/interview-carl-valentin-denmarks-first-vegan-mp-on-covid-19-and-the-death-of-the-mink-fur-industr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12.03
支持動物權理念,從減少肉食開始
從灌水牛事件我們觀察到動物保護法的條文規範,當不人道的屠宰動物事件發生,罰款與獲利金額不成正比,無法有效制止違法行為。現行動物法令保障的是動物福利,而不是動物權,也就是我們允許把動物當作資源利用。以及經灌水的牛肉流通到市面,購買食用後也會發生食安的疑慮。 事件發生之後矯正的做法,例如普查屠宰場的監視器設備、對屠宰場提高稽查頻率、監管人員駐廠監督、修正現行的牛肉產銷履歷制度,讓屠體可追根溯源,和推動牛肉評級制度(註1)。綜觀以上的方法,都指出動物可持續作為餐桌食物來源的一種選項。 以站在動物權的角度出發,要求的是動物享有與人類相同的權利,都是作為不可剝奪其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獨立之個體。若把食用動物的選項剔除掉,立竿見影的做法將會是人類轉向純素飲食,將能迅速地往動物權理念靠攏。 純素飲食正掀起難以抵擋的潮流 2019 年,倫敦被國際動物權益組織「善待動物組織」(PETA)評為全球最素食友好城市。時任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 (Alexander Boris de Pfeffel Johnson) 對此榮譽表示歡迎,並指出倫敦自啟蒙時代以來便成為素食思想與素食餐廳的中心。如今,隨著純素主義在社交媒體上的廣泛推動,素食不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飲食選擇,而成為了一場席捲全球的潮流運動。 純素主義的流行,無論是出於道德考量、省錢需求,還是單純為了健康,逐漸被大眾接納。如今,純素主義的生活方式迅速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將動物產品替換成植物性食物。根據最新的研究,每年有近六億人受到這股素食趨勢的影響。這不僅僅是一種潮流,它將長久存在,並逐漸被視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素食生活提倡無肉、無乳製品、無動物成分,受到了新一代有意識消費者的青睞。 素食市場在餐飲業還是家庭用餐領域的擴張速度驚人。餐飲業中不僅有專業的素食供應商,也有越來越多的主流供應商加入這一行列,像是提供素食餐點的連鎖餐廳和咖啡館,都在積極引入純素菜單。零售分析機構 Canar World 的最新數據顯示,英國約有 29% 的晚餐完全不含肉類,另外有 20 萬名消費者表示在過去三年中轉為素食主義者,這是一個顯著的變化。大型科技投資者,如蓋茨基金會和 Google,也紛紛投資於這些無肉替代品,推動素食產業的快速發展。 從自我覺醒到餐桌革命:Derek Sarno 的植物性廚藝之路 德里克·薩諾 (Derek Sarno) ——一位美國純素主廚,從葷轉素,以前經常烹調各類肉類。他專注於將蘑菇和蔬菜帶上餐桌的中心位置,並以此釋放植物的強大風味。他共同創立了植物性食品公司「Wicked Kitchen」,並在全球最大連鎖零售商之一擔任植物性創新部門的領導。對於「植物性」和「純素食」的概念,他認為這其實非常簡單:純素和植物性飲食完全不含動物及其衍生物——無肉、無魚、無乳製品、無牛奶或雞蛋。這是一種純粹依靠植物為原料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素食不包含動物或魚類,但允許食用動物的副產品如乳製品和蛋。 德里克創作了多道創意純素料理,讓人驚豔。這些菜肴包括用猴頭菇製成的“素牛排”,風味濃郁且富含營養。猴頭菇被稱為地球上最營養的菇類之一,有助於大腦健康。他還用褐色平菇製作了希臘風味的蘇福拉奇三明治,以及杏鮑菇製作的燒烤胡椒牛排串,展現了蘑菇在植物性料理中的無限可能。 對德里克而言,這樣的創作不僅是美食,也是使命。肉食與氣候變遷密切相關,動物農業不僅是熱帶雨林砍伐的主要原因,肉類生產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這些問題提醒他食物選擇對環境的影響,而這也是他成為純素廚師的原因之一。 此外,他選擇這條路還有個人原因,伴侶的意外去世讓他重新審視生活,並在佛教寺廟中靜修三年,深刻體悟到動物與人類的痛苦是相通的。自此,他決心創造既美味又對動物友善的料理。德里克相信,每個選擇植物性飲食的理由都是正確的,即使一天只吃一餐植物性食物也能帶來巨大影響。 德里克深信「慈悲行動」,並透過烹飪和食譜開發來啟發他人學習和享用無動物成分的美食。他致力於為食肉者和素食者創造美味的純素料理,因為他深知,人們想要拯救動物和地球,但並不希望在美食體驗上妥協。 多角度解析消費者偏好轉變:健康、素食與永續 隨著消費者對健康與永續生活的重視不斷增加,市場需求也在發生顯著變化。透過多角度觀察,消費者偏好的轉變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註2): 健康意識抬頭:消費者逐漸重視健康飲食,減少肉類攝取、選擇植物性飲食成為趨勢。 素食產品需求增長:數據顯示,48% 的英國消費者每年減少肉類攝取量,約四分之一的消費者已成為彈性素食者。隨著健康、環境與動物福祉成為消費者的主要動機,素食產業迎來了巨大商機。 口味與價格的影響:儘管素食需求增加,但價格與口味依然是消費者考量的核心因素。價格 (43%) 和口味 (37%) 是選擇植物性產品的主要障礙,素食產品要經濟實惠兼具美味。透明度與信任度:消費者對產品資訊透明度和信任度的重視日益增加,尤其在食品安全方面。約 49% 的受訪者比三年前更信任植物性產品,信任來源於其安全性、標籤準確性及可靠性。對永續發展的支持:環保趨勢推動更多消費者支持政府針對健康食品實施稅收優惠,並提升產品認證透明度。數據顯示,72% 的消費者支持稅收減免,70% 則贊同提高認證標準的透明度。 善用純素飲食趨勢,激發綠色商業新契機 作者在另一篇文章「英國廢奴法案與純素飲食推廣的成功關鍵」談論到少肉素食者或彈性素食者的數量約占人口的 20% 到 40%,這個龐大的族群創造了需求與市場,這就是為什麼現在許多公司紛紛加入生產純素產品的原因之一。企業在重新審視其商業策略,以更好地滿足不斷增長的植物性產品需求。以下為幾項建議關鍵策略,旨在協助企業順應趨勢。 1) 增強市場競爭力,開發多元植物性產品。 2) 滿足市場需求、聚焦產品口味與價格。 3) 提升競爭優勢、與本地食品生產商和經濟型零售商建立合作,以降低生產與分銷成本。 4) 突顯健康益處,打造品牌形象。 5) 增加產品透明度,強化消費者信任。 6) 推動政策支持,創造良好市場環境。 選擇純素的關鍵因素?讓心中的種子萌芽 越來越多人選擇純素飲食,背後的動機多樣而深刻,從健康、環保到動物權益等多方面影響著人們的決策。首先,健康因素是許多人轉向純素的主要考量。通常植物性飲食中纖維和維生素含量高,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因此成為許多注重健康的消費者的選擇。其次,環保意識的抬頭也促使部分人採用純素飲食。肉類生產與畜牧業在溫室氣體排放和熱帶雨林砍伐等環境問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選擇植物性食物被視為減少個人碳足跡的方式之一。 此外,選擇純素的消費者往往支持動物不應該被視為食物來源,並希望避免參與動物的痛苦與剝削。道德信念和個人價值觀進一步鞏固了這一選擇,有些人因宗教信仰而採取純素生活,或是出於不剝奪其他生命的慈悲心。食品安全方面的擔憂同樣促使人們偏好植物性飲食,例如灌水牛事件等,使消費者對肉類食品的安全產生疑慮,而植物性食材被認為更天然、相對安全。 最後,潮流的推動和社交媒體的影響不可忽視。隨著越來越多的名人和運動員公開提倡素食生活,並強調其對身心健康的益處,純素飲食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潮流。綜合來看,純素選擇不僅是飲食上的改變,也反映了一種對健康、環境與動物福祉的價值取向,成為全球越來越多人所支持的生活方式。 (註1) 目前尚未有台灣牛肉評級制度,提供美國制度做為參考。 (註2) 資料參考:Taste trends: The shift towards plant-based eating in the UK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11.21
網紅松鼠被撲殺,影響選情
美國知名網紅松鼠「花生」(Peanut)因安全問題被撲殺的事件不僅引發眾多粉絲的悲痛,也迅速演變成一場政治風暴,成為美國2024年總統選舉中的熱點話題。擁有超過50萬粉絲的松鼠「花生」,因被投訴帶有疾病風險而被紐約環保局帶走撲殺,事件曝光後,成為共和黨用來批評民主黨政府的新話題。這一現象揭露了動物權益議題在政治角力中的複雜性,以及人們對動物生命的思考。 花生被撲殺 翻攝IG peanut_the_squirrel12 10月30日,紐約環保局上門通知「花生」的飼主隆戈(Lungo),稱收到民眾投訴,認為松鼠「花生」及另一隻浣熊「弗雷德」可能攜帶狂犬病等疾病,對社區構成安全威脅。環保局要求帶走這兩隻動物,隨後進行撲殺。隆戈痛心表示,環保局當時未持搜索令便進行搜查,讓他感到被當作犯罪嫌疑人看待。他表示正準備文件,希望能讓「花生」獲得寵物身份,但為時已晚。 翻攝IG peanut_the_squirrel12 消息一經傳出,「花生」的粉絲們迅速行動,超過一萬人發起連署,呼籲釋放「花生」,並向環保局施壓。然而,環保局調查確認「花生」和「弗雷德」屬於野生動物,隆戈的飼養行為違法,最終兩隻動物皆被撲殺。隆戈隨後在Instagram上表示將發起募款,計劃對環保局提告,眾多粉絲在社群平台表達不滿與哀悼,事件迅速在全國掀起波瀾。 令人霧裡看花的選舉作秀 隨著這起事件持續發酵,共和黨一些知名人物紛紛發表聲明譴責「花生」之死。部分川普支持者更指責拜登—賀錦麗政府過於嚴格的寵物法規,限制了民眾將松鼠等野生動物飼養為寵物的自由,認為這是「政府對個人生活的過度干預」。共和黨將此事件視為一個絕佳的政治攻擊點,並將「花生」之死歸咎於現任政府,認為這是民主黨政府「不尊重個人自由」的又一體現。 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J·D·范斯更是在北卡羅來納州的競選集會上提到「花生」事件,他表示「唐(川普)因為松鼠花生的事非常憤怒。」此番言論引發了支持者們的熱烈迴響。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在社交平台上表態支持,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將「拯救松鼠」,甚至喊出「投票給PNut!為了自由!為了自由!」的口號,將這一事件進一步與「自由」和「個人權利」掛鉤。 然而,共和黨在動物權益議題上的態度一向偏保守,此次對「花生之死」的聲援更顯得投機。長期以來,共和黨對於動物保護政策支持度低,尤其在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環境保護議題上,持較反對立場。如今以「花生之死」作為選舉攻勢,實際上並非真正出於對動物權益的關注,而是將其當作工具來贏取支持者。這種策略引發不少批評,認為其只是利用「花生」的悲劇,為選舉營造聲勢,並未實質支持動物保護政策的改進。 對生命價值的思辨更勝於選舉 「花生」之所以廣受粉絲愛戴,不僅因為牠的可愛,也因為牠與隆戈之間的特殊故事。七年前,隆戈目睹「花生」的母親被車撞死,於是將年幼的「花生」帶回家撫養。八個月後,他嘗試將「花生」野放,然而不久後,牠帶傷回來,隆戈遂決定收養牠,並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兩人間的點滴互動,逐漸成為人氣松鼠。 「花生」之死引發了人們對動物權益的廣泛討論,不僅是動物的生存問題,也關乎社會如何看待每一個生命的價值。隨著動物權益意識的增長,越來越多人認為不應單純以動物身份決定去留,而是應該尊重它們作為生命的存在。 這起事件也再次警醒我們,對待動物的關懷不應僅限於情感,而應更具行動力。我們應思考如何改進動物保護法規,讓像「花生」這樣的動物得到應有保障,避免因身份歸類而承受不必要的命運。對於政界而言,真正推動動物保護政策的改進比投機性地利用事件獲取選票更具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每一天都在街頭為動物權益努力,不論天氣如何,我們始終堅守。與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益處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您在街上遇見我們的推廣團隊,請停下來了解我們的宣導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些鼓勵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