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龍頭H&M將全面禁用動物羽絨
自古以來,動物身上的皮毛商品一直帶給人們雍容華貴的印象,甚至對某些人而言,使用動物皮毛而製成的衣服,其觸感及柔軟度是加工製品所無法模擬的。然而,當我們試想,身上所穿的衣褲和鞋子,實際上犧牲著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動物性命時,是否曾有過良心不安的時刻?只因為一己之私,利慾薰心而喪失了善良的心志。 根據韓國時尚學者金弘基於2017年著作的書籍『衣櫥裡的人文學:由鈕扣和縫線縱橫交織的時尚人文探索』提到,每年大約有8千萬到1億隻動物為了毛皮而死亡:4千萬隻水貂與1千萬隻狐狸被人工飼養或受困於人為陷阱、4百萬隻袋鼠被獵捕、15萬隻黃喉貂與30萬隻的貉被活剝皮。羽毛被當成商品的鵝與鴨同樣沒有好下場,美國PETA曾於網路上公開屠宰場作業員將鵝類拔毛的真實影像—此過程稱之為「活拔」,可看出鵝在完全有意識的情形下被活生生地硬扯下身上所有的毛,身上的傷口及血跡清晰可看,慘不忍睹。被拔光毛的鵝與鴨非常痛苦,哀嚎地跑回同伴身邊,牠們生前必須經歷多次類似的折磨,直到被丟到養殖場的某個角落,默默死去。 為了阻擋更多無辜的動物受到殘害,PETA與H&M合作了”共生計畫”,利用更多純植物或可環保回收的材質取代動物羽絨。像是由天然花卉、生物聚合物和氣凝膠等可生物降解元素製成的FLWRDWN 技術,可完全地仿製出有如動物羽絨的材質;2011年開發的Econyl再生尼龍,其成分完全取自回收塑料垃圾。也利用相關企業製作的友善環境成品,像是生物材料公司Ponda的再生纖維BioPuff、Thermore公司的認證產品Ecodown Fibers Ocean等。 拜科技所賜,人類已經不需要犧牲任何的動物,也能擁有保暖且實用的衣物、棉被和床單等用品。我們生活在如此進步的時代,相信並期許不久的將來,動物製品將會正式走入歷史。 參考資料 PETA https://www.peta.org/living/personal-care-fashion/hm-bans-down-feathers-victory/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5379 PETA UK https://www.peta.org.uk/blog/hm-bans-new-down/ ETtoday寵物雲 https://pets.ettoday.net/news/810081 Lifestyo https://www.lifestyo.com/2019/12/08/legacy-machine-thunderdome/ BeautiMode https://www.beautimode.com/article/content/86919/ Ponda https://www.ponda.bio Thermore https://www.thermore.com/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為台灣首個定期在街頭推動動物權益的團體,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每天都有成員堅持在街頭,無論天氣如何,向公眾傳達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好處。如果您碰巧遇到協會的推廣夥伴,不妨停下腳步,了解他們正在推廣的議題,並給他們加油打氣。
2024.12.10
爭取平權:美加星巴克宣布取消植物奶加價政策
植物奶需求趨於普及:主流飲食市場的轉變 星巴克取消植物奶加價政策,透過奶類平等以提升消費體驗。/ 圖片來源:Starbucks Coffee Company 星巴克提供植物奶選項已有多年歷史,自 1997 年首次在美國門市推出豆奶選項以來,便持續擴展植物奶的供應,之後陸續加入椰奶、杏仁奶,最後是近年大受歡迎的燕麥奶。這些選擇都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對不同口感和營養需求的期待。在過去的十年裡,美國對不含乳製品的牛奶需求激增,從一開始的利基產品變為主流選項。乳糖不耐症在美國十分普遍,尤其在亞裔、非裔與原住民社群中,程度不一的乳糖不耐比例高達 80% 至 90%。此外,隨著越來越多消費者意識到乳製品產業背後的現實,特別是對動物福利與環境影響的擔憂,植物性飲食成為了一種健康與可持續的替代方案。因此,提供植物奶不僅是對這些群體健康需求的回應,也反映了大眾對非人物種的道德倫理議題日漸重視與觀念轉變。 「植物奶加價」的爭議與抗議:明星和動保團體的發聲 知名演員James Cromwell在參與星巴克抗議行動時把手黏在櫃台上。/ 圖片來源:PETA 雖然星巴克提供植物奶選項行之有年,但在過去的菜單中,置換植物奶選項是需要被收取額外費用的。這項收費政策一直以來都是爭議焦點,特別是在動物權益團體與乳糖不耐者之間引發激烈討論,星巴克的做法被認為是對乳糖不耐症患者赤裸裸的歧視,更有媒體戲稱該收費為「純植稅」。近年來,隨著植物性飲食的崛起,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植物奶,不僅是出於健康考量,更是因為對環境保護與動物福利的認知增加。知名動保團體 PETA 多次發起抗議活動,並獲得了包括演員 James Cromwell 在內的名人支持。Cromwell 在紐約一場抗議中,甚至將手黏在星巴克櫃台上,譴責該公司對植物奶收費是「不公正且貪婪的行為」。他在抗議中指出:「大眾已逐漸意識到乳製品產業中母牛與小牛被強行分離的殘酷現實,這種做法不僅不人道,還影響了顧客的選擇權。」這類倡議行動,加上消費者對植物奶需求的激增,無疑是促使星巴克改變政策的重要推動力。 植物奶的演進:星巴克順應市場需求,取消加價政策 星巴克在2021於英國市場取消植物奶加價並提供五種選項。/ 圖片來源:Starbucks Coffee Company 隨著美國消費者對植物奶的接受度和需求迅速上升,這些選項不再只是少數人的「乳類替代品」,而是成為主流市場的一部分。根據統計,84% 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曾經嘗試過植物奶,而其中多數人表示偏愛植物奶的口感與健康特性。植物奶的市場份額在過去十年裡顯著增長,從一開始的小眾選擇逐漸成為咖啡店與餐飲業的必備選項。而這也並非星巴克取消植物奶加價政策的首例,早在2021起,英國星巴克就首當其衝的在當地市場實現了「奶類平權」,後來德國星巴克也在2023年跟進拉平了植物奶和牛奶的銷售價位。這次美國和加拿大的政策方針指向全球飲食趨勢,更對消費者的需求做出直接回應,實踐了企業對環保與公平消費的承諾。 平等消費的進步:讓植物飲食變得更加普及 植物性飲食趨於平易近人彰顯永續以及乳牛權益越來越受重視。/ 圖片來源:Pexels/Matthias Zomer 取消植物奶加價的政策,無疑為乳糖不耐症患者及純植物飲食者帶來了更公平的消費選擇。對於選擇純植物飲食的顧客來說,這樣的做法在體現平等消費權益的同時,降低植物飲食的成本負擔。星巴克此事針對植物奶的調整方針不僅是企業回應顧客需求的表現,也讓植物性飲食變得更加平易近人,為推廣環保、健康以及非人物種的權益生活方式奠定了重要基礎。 參考資料: NBC NEWS : James Cromwell, 'Babe' and 'Succession' actor, glues himself to NYC Starbucks counter in milk protest https://www.nbcnews.com/news/us-news/james-cromwell-babe-succession-actor-glues-nyc-starbucks-counter-milk-rcna28224 BBC : James Cromwell glues hand to Starbucks counter in protest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61402900 Plant Based News : Starbucks Drops Dairy-Free Milk Surcharge https://plantbasednews.org/news/economics/starbucks-dairy-free-milk-surcharge/ FORTUNE : Starbucks ends ‘vegan tax’ on nondairy milk as new CEO overhauls menu in face of customer exodus https://fortune.com/2024/10/31/starbucks-brian-niccol-nondairy-plant-based-milk-surcharge-vegan-tax/ World Coffee Portal : Starbucks drops plant-based surcharge in the UK https://www.worldcoffeeportal.com/Latest/News/2022/January/Starbucks-drops-non-dairy-surcharge-in-the-U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12.09
千年習俗落幕!韓國狗肉禁令開啟共生社會新紀元
韓國國會在 2024 年正式通過了一項歷史性法案,全面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飼養、繁殖及屠宰犬隻,並規範相關食品的流通販賣,讓這項超過千年的飲食習俗正式走入歷史。狗肉禁令一錘定音,反映了韓國社會在飲食文化上的逐步轉型。從「補身湯」的歷史傳統到現代社會愈發抬頭的動保意識,這項法案不僅引發了廣泛的政策討論,更成為文化和道德價值觀的辯論焦點。 狗肉文化的興衰:從傳統「補身湯」到陪伴動物的轉型 狗肉湯,又名「補身湯」/ 圖片來源:BBC 韓國食用狗肉的習俗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公元 427 年的三國時代,當時狗肉被視為增強體力的食補材料而廣為流傳,進而演變為知名夏季料理「補身湯」。1973 年修訂的《畜產法》更將犬隻正式納入家畜範疇,讓狗肉合法被端上餐桌。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家養陪伴犬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韓國人開始將狗視為家庭成員。根據韓國政府的統計,截至 2022 年,有四分之一的家庭飼養犬隻作為陪伴動物,相較於 2010 年的 16%,明顯可看出狗在韓國人民心中的定位已不同以往。 根據蓋洛普公司的調查顯示,支持食用狗肉的韓國民眾比例已降至 20% 以下,且僅 8% 的人表示在過去一年內食用過狗肉。相較於 2015 年的 27%,該數據明確指出消費趨勢的顯著變化。隨著年輕世代對狗肉的接受度下降,該產業正在自然萎縮,部分業者認為即便沒有禁令,狗肉市場也會在 10 年內消失。 國會壓倒性通過:狗肉產業將在三年後走入歷史 狗肉產業將在三年內走入歷史。/ 圖片來源:BBC 狗肉禁令法案在國會獲得壓倒性支持,210 名議員中有 208 人投下贊成票,僅 2 人棄權。這顯示了朝野政黨與社會大眾對動物保護議題的高度共識。根據新法案,任何以食用為目的飼養、繁殖、屠宰及流通狗肉的行為將被處以嚴厲罰則,違者最高可判處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 3000 萬韓元(約 2.2 萬美元)罰金,經營相關產業者則須在期限內完成轉型及停業申報。為了減少對業者的影響,法案提供了三年的緩衝期,即在2027年正式生效,各地方政府將協助業者拆除設施並協助轉業,以減少對現有業者的衝擊。 目前,韓國境內約有 1150 家養殖場、34 家屠宰業者及 1600 家狗肉餐廳,這些業者必須在政府的輔導下完成轉型。 多元聲音齊發的社會討論:禁令下的支持與反對 動物權益倡議人士聚集首爾,反對狗肉產業。/ 圖片來源:Ahn Young-joon/AP 這項禁令引發了社會的熱烈討論與不同立場的聲音。動保團體對此法案的通過持正面回應,認為這是韓國在動物權益上的一大進步。世界愛犬聯盟(World Dog Alliance, 簡稱 WDA)長期致力於推動韓國禁止食用狗肉的立法,對於此次法案的通過,該聯盟創始人玄陵表示高度肯定:「作為屠宰、食用狗肉的大國,韓國此次立法將對全球其他國家推動類似禁令產生積極影響。」法案通過的消息也在世界愛犬聯盟官網和多家國際媒體上同步發布,迅速引發國際關注。此外,國際人道協會(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韓國分會董事蔡正雅(채정아)亦分享了她的感動:「我從未想到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法案通過,我很高興我們終於為狗狗創造了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這些倡議者的話語,反映了這場動物保護運動中的重要里程碑,也顯示出各界對於推動狗肉禁令的共同努力和期待。 政府對於禁食狗肉的變革並非一朝一夕,自文在寅政府末期就已設有委員會針對狗肉食用進行討論。尹錫悅政府上台後則延續相關政策,以喜愛貓狗著名的總統夫人金建希更是禁食狗肉的推手,曾多次公開支持這項政策,並強調這是總統尹錫悅的競選承諾之一。 業者帶著大量籠圈犬向韓國政府抗議狗肉禁令。/ 圖片來源:Anthony Wallace/AFP/Getty Images 韓國狗肉協會成員在議會前吃狗肉表達支持該產業。/ 圖片來源:Ahn Young-joon/AP 儘管法案獲得社會大部分的支持,肉犬協會等業內人士及部分老一輩居民卻對狗肉禁令的通過表示強烈不滿。他們擔心生計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揚言將在總統辦公室所在的龍山區放 200 萬隻狗,以抗議政府政策,並要求政府將緩衝期限由三年延長至十年。根據韓聯社的報導,育犬協會主張每隻食用犬一年可賺取 40 萬韓元,並要求政府依此標準對每隻犬隻補償五年的損失,共計 200 萬韓元(約 1515 美元)。根據 2022 年的統計,韓國境內約有 52 萬隻食用犬,若依協會的補償要求,政府僅在養殖場部分就需支付高達一兆韓元(約 7.5 億美元)的賠償金。 新上任的農林畜產食品部部長宋美玲曾公開指出協會的要求過高,表示補償與支援計畫的制定需要與業者進行更深入的協商,以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價值觀的蛻變:韓國社會朝向動物友善未來的願景 越來越多韓國人民將狗視為家庭成員,反映出社會價值觀的轉變。/ 圖片來源:BBC 韓國狗肉禁令法案的通過,彰顯出民眾對非人動物的日趨重視,也反映了整體社會價值觀的轉型。這項立法為推動人與動物共生的環境提供了契機,隨著法案的推動,韓國政府將在過渡期間積極協助業者轉型,減少衝擊,同時提升社會對動物權益的關注。在全球動物保護意識不斷提升的背景下,韓國的禁令為未來的城市規劃與政策制定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並為其他國家樹立了範例,推動人類社會朝向更加友善、包容的未來邁進。 參考資料: 中央社:韓國立法通過禁吃狗肉 屠宰販售最重判3年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1090231.aspx 倡議家:南韓立法2027年「禁食狗肉」 業者揚言:放出200萬隻狗 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3659/7702865 BBC: Dog meat: Why is it a sensitive topic in South Korea?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6795848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為台灣首個定期在街頭推動動物權益的團體,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每天都有成員堅持在街頭,無論天氣如何,向公眾傳達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好處。如果您碰巧遇到協會的推廣夥伴,不妨停下腳步,了解他們正在推廣的議題,並給他們加油打氣。
2024.12.04
丹麥出現史上首位純素議員,致力於純素者該有的合法權益
今年的9月21日,位於丹麥哥本哈根的議會大樓裡,集結了許多為純素者發聲的團體,一同舉辦了名為“The Legal Protection of Vegans”的研討會,探討並提倡純素者應擁有的法律保障。與會者包括成立於1944年的英國慈善機構『純素協會』(The Vegan Society),以及兩個丹麥當地的單位『丹麥素食聯盟』(The Danish Vegetarian Union)和『動物聯盟』(Dyrenes Alliance)等其他團體及個人。其中身為丹麥首位純素議員的卡爾·瓦倫丁(Carl Valentin)為此次研討會的主辦方之一,強調維護純素者權益的重要性,並相信此行動將有機會讓更多人選擇對動物及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他提到:「如果人們覺得他們的選擇很有限,每天進辦公室只能吃類似沙拉的餐點,那麼這只會讓多數人覺得挫敗而最終只好放棄素食。這也是為何我們在這裡想給人們更多友善環境的選擇。」 圖片為此次“The Legal Protection of Vegans”研討會的與會者們之一,其中包括來自歐洲各地的律師、作家及教育家,皆為純素人士。圖片來源:The Vegan Society臉書粉專 此研討會成立的起因為發生於今年2月,由丹麥素食聯盟代表某個純素家庭所提起的訴訟案件,最終丹麥法院裁定純素者受到歐洲人權法院第9條之保護。此裁決為一系列案件的最新裁定結果,相關案件也發生於義大利、德國及英國。『歐洲人權公約』第9條提到,純素主義者於人權及基本自由同樣受到法律上的保護,並適用禁止歧視純素者。研討會上的內容也涵蓋純素者在歐洲各國的法律保障範圍、純素需求相關的政治遊說、法律保障下建立純素普及化,和純素者面臨的其他議題。 右1為丹麥首位純素議員的卡爾·瓦倫丁(Carl Valentin)於研討會上發表相關演說。圖片來源:Vegan FTA 丹麥純素議員卡爾·瓦倫丁 歐洲在人權方面近乎走在最前端,甚至有純素官員站出來替人民發聲,相信此研討會已為世人帶來了意義非凡的省思。在臺灣推廣蔬食的團體及名人很多,卻尚未有可提倡甚至立法的政治官員來支持。透過此報導,我們是否可以更普遍地影響這個社會,正視蔬食為地球所帶來的重要性?希冀未來有更多人為動物及環境站台,塑造更友善的蔬食環境。 參考資料: Vegan FTA https://veganfta.com/2024/10/24/first-vegan-parliamentarian-in-denmark-speaks-on-legal-rights-for-vegans/ The Vegan Societyhttps://www.vegansociety.com/get-involved/international-rights-network/conference-legal-protection-vegans-copenhagen The Vegan Society FBhttps://www.facebook.com/TheVeganSociety/posts/944255817734393 Surgehttps://www.surgeactivism.org/articles/interview-carl-valentin-denmarks-first-vegan-mp-on-covid-19-and-the-death-of-the-mink-fur-industr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12.03
澳洲袋鼠產業的隱藏真相
這是我們生存的地球的角落縮影,一隻袋鼠在澳洲維吉尼亞州 Hesket 被發現,他的臉部因槍擊,炸出一個大洞,能清楚地看見舌頭露在外頭。他的顎骨嚴重損壞,無法進食導致十分消瘦。在報導中,動物救援者 Debbie Gwyther-Jones 説:「這隻袋鼠承受了難以想像的痛苦。」 Gwyther-Jones 女士也提到袋鼠獵殺的現實層面,政府允許袋鼠被殺害,卻不願意為自己的殘酷行為負責,真正面對的,是那些在自己時間內,花費自己的金錢,幾乎得不到任何支持的野生動物救援者。「我們已經受夠了清理這些不負責任政治決策的爛攤子,而我們地區的野生動物應該得到比這些忽視他們困境的政府代表更好的對待。」他說。 根據澳洲動物協會(Animals Australia)執行長 Glenys Oogjes 的說法,袋鼠的捕殺主要出於兩個原因:其一是農民為了防止袋鼠與家畜(如羊和牛)競爭土地上的牧草,獲得政府許可射殺他們;其二是商業袋鼠產業的需求。該產業依賴於捕殺袋鼠,並將其屍體加工成肉類或皮革,其中肉類部分被用作寵物食品或出口到歐洲作為野味,高品質的皮革則常被製成足球鞋或其他紀念品。 Oogjes 表示,袋鼠的捕殺過程充滿殘酷性,通常獵人會選擇在夜幕降臨時,以強力的探照燈尋找袋鼠,並以高功率步槍進行「人道」獵殺,號稱技巧高超能減輕袋鼠死前的痛苦。她指出,許多袋鼠並未立即被射殺,受傷後承受著長時間的痛苦。此外,捕殺過程還對袋鼠幼崽(joeys)造成嚴重影響。年幼的幼崽可能仍在母親育兒袋中,而稍大的幼崽可能已經離開育兒袋,但仍需依賴母親生活。在射殺母袋鼠後,這些幼崽若未被捕捉,很可能面臨飢餓或被其他掠食動物捕食的命運。 維州工黨政府支持商業袋鼠產業,提高 30% 捕殺數量(註1) 白天作為吸引遊客的觀光代表,近距離的接觸,展現出人與動物間的和睦之情。晚上卻淪為獵人獵捕的對象,在瞄準鏡的畫面裡,受驚嚇的袋鼠四處逃竄,落下的彈殼計算著倒下的數量,可以說是天與地的差別。 過去三年中,維州工黨政府允許了一個商業袋鼠屠殺產業在全州範圍內運營。2023 年,維州政府甚至決定將商業袋鼠捕殺的配額增加 30%,無視近期洪水對袋鼠族群造成的破壞。 袋鼠承受的痛苦還包含了在極端壓力之下會患上肌病 (Myopathy),這是一種致命的狀況,即使他們被救援,也可能在幾小時或幾天後死亡,康復機率極低,幾乎無法存活。根據澳洲野生動物保育組織 (Wildcare Australia)資訊,小袋鼠很容易發展出此疾病,這是一種與壓力相關的疾病,會破壞肌肉組織(包括心肌)。 袋鼠是否真正受到保護? 儘管澳洲法律名義上保護野生動物,實際情況並不理想。聯邦與州政府的政策存在多處漏洞,使得袋鼠等本土動物可以合法被捕殺。在維州,政府每年會暫停對部分野生動物的保護,允許民眾射殺水鳥作為娛樂活動。而袋鼠也不例外,受到類似政策的影響。 透過「野生動物管控許可申請表」(ATCW),維州政府允許農地管理者射殺包括袋鼠、負鼠及其他本土物種在內的動物。由於缺乏有效監管,這一系統被批評執行不力,使得袋鼠經常被視為「害獸」而遭射殺。 氣候與環境對袋鼠的挑戰 近年來,袋鼠面臨極端氣候事件的多重打擊。例如,2019-20 毀滅性的「黑色夏季」森林大火期間(註2),許多袋鼠被燒傷或困於圍欄中,無法逃生。幼袋鼠(joeys)儘管受母親育兒袋的保護,但當母袋鼠因大火喪生時,這些幼崽往往孤立無助。 隨著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袋鼠棲息地不斷縮小,迫使牠們進入更狹小的空間,增加了遭遇捕食者或車輛的風險。牠們為了尋找食物和安全棲息地,與農民和土地擁有者的衝突也日益加劇,後者經常透過 ATCW 許可系統申請射殺袋鼠。 發展袋鼠產業,代表無法更好的保護他 商業袋鼠射殺產業的興起進一步削弱了對袋鼠的保護。2014 年啟動的「袋鼠寵物食品試驗」(KPFT)旨在管理袋鼠數量,但 2018 年的官方評估報告揭露了諸多問題,包括: • 射手向土地擁有者提供金錢誘因,促使他們申請更多射殺許可; • 農地管理者提交虛假信息以獲取更高射殺配額; • 超額射殺袋鼠的行為普遍,部分屍體甚至被丟棄。 報告指出,商業銷售袋鼠屍體對袋鼠族群的可持續性構成「不可接受的風險」。然而,2019 年維州政府仍然推動「袋鼠管理計劃」,不僅合法化商業射殺行為,還允許土地擁有者直接聘用射手,跳過 ATCW 系統的申請程序。數據顯示,自商業袋鼠屠殺開始以來,維州已射殺超過 100 萬隻袋鼠。報告指出,試驗地區的袋鼠捕獲數量比平均控制水平增加了近 250%。這還不包括幼袋鼠。而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實際情況可能更加嚴峻。 在網路時代,我們可以如何行動? 虐待動物的產業,例如袋鼠射殺、皮草交易或非法捕撈,往往依賴隱秘運營,因為一旦真相被公諸於世,社會輿論和消費者的抵制可能會使其面臨巨大的壓力,還有其他主要原因如掩蓋不合法或不道德的行為、降低成本、防止監管與法律制裁和降低內部人員或目擊者的曝光風險等,都會使得虐待動物的產業難以為繼。當這些真相透過網路曝光,便能讓更多人了解虐待行為的殘酷,進而改變消費習慣和推動政策改革。 以下從少到多的資源需求,列舉一些參考行動,投入力量: 簡單易行的行動: 分享資訊:在社群媒體上轉發有關動物保護的文章或影片,幫助更多人了解這些產業的隱秘運營模式和其對動物造成的傷害。例如,可分享袋鼠射殺產業的真相或其他相關議題。 抵制相關產品:避免購買涉及虐待動物的商品,例如拒絕消費袋鼠肉、皮革商品或來源不明的皮草製品。透過消費選擇,讓企業感受到市場壓力。 需要些許投入的行動: 聯署請願:參與或發起相關的線上聯署活動,要求國際品牌或當地政府改善動物保護政策。這類活動通常只需幾分鐘便能完成,且能集結更多人的聲音。 教育周圍的人:透過簡單的對話向家人、朋友或同事傳播資訊,說明虐待動物產業如何運作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幫助改善動物的處境。 更深入參與的行動 向政府發聲:透過寫信或郵件向澳洲政府相關部門表達關切,特別是針對袋鼠射殺或其他動物保護政策。此外,您也可以關注台灣相關機構或國際動保組織的倡議活動,加入他們的行動。 支持動保組織:捐款或加入動物保護團體,如 Animals Australia 或台灣的相關組織,協助他們進行調查、揭露真相及推動法律改革。 高度影響社群的行動: 製作內容與進行倡議:如果您擁有自媒體或創作能力,可以撰寫部落格文章、拍攝紀錄片或設計社群貼文,專注於揭露虐待動物產業的運作模式及影響。 參與抗議與示威:加入國內外針對動物保護的抗議行動,例如反對皮草交易或非法野生動物捕撈的示威活動,直接向企業或政府施壓。 網路已成為推動公眾參與的重要工具,我們可以突破地理限制,連結全球的動物保護社群,實現改變的可能。例如,透過台灣的社群平台分享袋鼠射殺議題,可能吸引更多亞太地區的人士加入反對行動,進一步擴大影響力。透過每一個人的努力,終將能形成改變的浪潮,為動物創造更安全、更有尊嚴的世界。 (註1) 參考資料:Victorian Labor is abandoning kangaroos and joeys to horrific cruelty for pet food profits. (註2) 2023-24 澳洲叢林大火截至 2023 年 11 月,目前火災季節的燃燒面積已超過 6,100 萬公頃(150,734,282 英畝),已超過 2019-20 年叢林火災季節的全部燃燒面積。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每一天都在街頭為動物權益努力,不論天氣如何,我們始終堅守。與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益處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您在街上遇見我們的推廣團隊,請停下來了解我們的宣導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些鼓勵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2024.11.29
袋鼠,可以被合法獵殺的國寶動物
身為全球前三大的運動品牌 Adidas,至今仍在使用袋鼠皮革來製作部分足球鞋,特別是著名的 Copa 系列。然而,與 Nike 和 Puma 等品牌相比,Adidas 在這個議題上顯得較為緩慢。根據動物權益團體 Center for a Humane Economy 發起的 Kangaroos Are Not Shoes 活動報導,Nike 和 Puma 已經承諾在 2023 年內完全停止使用袋鼠皮革,New Balance 隨後也宣布加入。而 Adidas 則仍持續被動地參與這一供應鏈。該團體指出,袋鼠皮並非肉類產業的副產品,而是商業獵殺的核心驅動因素,尤其是袋鼠被大規模捕殺的主因是袋鼠皮的出口 。 使用袋鼠皮革製成的 COPA 系列運動鞋 社會輿論對 Adidas 的壓力也在持續增加。在今年五月 Adidas 約恩·古爾登 (Björn Gulden) 的首席執行官已公開承認「在澳大利亞大量獵殺袋鼠的行為是殘忍的,並暗示公司可能會停止從野外獵殺的袋鼠中採購皮革」。 Kangaroos Are Not Shoes 活動的重要負責人之一詹妮弗·斯基夫 (Jennifer Skiff) 說道:「我們鼓勵他盡快宣布這一決定,因為全球動物福利社群對此深表關切,並認為 Adidas 在這個議題上是個異類,且其皮革採購行為違反了公司公開宣稱的關於動物人道對待的政策。」 Skiff 進一步表示,對於 Adidas 的承諾,她持懷疑態度。她指出:「早在 2012 年,阿迪達斯曾承諾結束其在袋鼠皮貿易中的角色,但隨後卻食言。」 來自多個國家的動物權益活動家 ,例如唐尼.莫斯——TheirTurn.net 的創辦人,該網站推動動物權利和純素運動,十分關注 Kangaroos Are Not Shoes 活動。唐尼參與在 Adidas 商店外舉行抗議活動,並透過影片紀錄方式,呼籲 Adidas 效仿 Nike 和 Puma,停止使用袋鼠皮。這些抗議行動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擴展,包括澳大利亞、德國和美國等地的主要城市。數據顯示,商業性袋鼠獵捕每年導致大約 200 萬隻袋鼠被殺 。 波特蘭的動物權利團體在 Portland Timbers 的比賽中舉行抗議活動, Adidas 是 Portland Timbers 的贊助商。 袋鼠的身體資源每年價值兩億澳元 澳洲現今使用的國徽是在 1912 年由喬治五世授予,左側有澳洲的代表動物象徵—袋鼠;澳洲航空公司在 1944 年加上經典的飛行袋鼠圖案標誌在機尾直至現在,讓澳洲人民看到此標誌就能聯想到家鄉。可見袋鼠對於澳洲人來說,有著象徵著國家榮譽的情感 目前澳洲主要大陸區域共五個州(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合法的商業捕獵由州政府野生動物管理機構監管,並由聯邦政府監督,根據最新的數據統計,在允許商業捕獵的五個州,共有 3650 萬隻袋鼠 (Kangaroo) 和岩大袋鼠 (Wallaroo) 需要進行數量控制,在 2023 年五個州授權合法商業捕獵袋鼠的數量加總起來約 500 萬隻。 根據主要商業機構澳洲袋鼠產業協會 (KIAA) 的說法,在政府的商業捕獵袋鼠計畫之中,袋鼠作為經濟動物每年可帶來 2 億澳元(約等於 1.33 億美元) 的價值。持有執照的獵人會按袋鼠每公斤獲得報酬,袋鼠的屍體會被加工為肉類、毛皮和皮革出口到大約 70 個國家。 根據報告,全職專業捕獵者每年能捕獵約 5000 隻超過 20 公斤的袋鼠(平均處理後屍體重量 20 公斤)。 袋鼠作為經濟動物的發展概觀 從 19 世紀初至 20 世紀中期,隨著移民、居住生存,以及工業化和農業的擴展,對袋鼠資源的利用方式和政策也隨之變化。用途包括食物來源、狩獵娛樂、皮革使用、害獸控制、肉類進出口和寵物食品使用等。這段期間袋鼠的過度捕獵也受到政府重視,特別是對於某些袋鼠物種的保護需求。1903年,新南威爾斯州通過《本土動物保護法》對紅袋鼠和常見的岩大袋鼠進行了有限保護。1918年,根據《鳥類和動物保護法》,保護範圍擴大到東部灰袋鼠和西部灰袋鼠。其他州政府也授予了類似的保護,這反映了當時政府對保護某些袋鼠物種的意識和行動。 直至 1970 年代,袋鼠捕獵才逐漸成為我們現在所認識的商業捕獵計畫,在當時有部分團體聲稱不受管制的捕獵或捕殺導致了地方物種滅絕,隨後聯邦政提出聲明這是不正確的。在所有州,商業袋鼠的捕獵由野生動物管理機構監管,這些機構監督捕獵行動,進行袋鼠種群與數量調查,計算年度配額,監督行業遵守聯邦和州政府立法,並旨在確保捕獵是合乎人道方式,也符合國家行為守則。例如在昆士蘭州、新南威爾斯州、南澳大利亞及西澳大利亞,僅限於獵捕紅袋鼠、岩大袋鼠、東部灰袋鼠、西部灰袋鼠,並非所有物種都可以捕獵。 在 2019 年,維吉尼亞州政府宣佈袋鼠管理計畫其中之一項措施轉為永久性政策,商業捕獵袋鼠作為「袋鼠寵物食品試驗」(Kangaroo Pet Food Trial),為期五年的計畫到期且成功後,開放有證照的獵人在該州 7 個規畫好的獵捕區捕殺袋鼠,進行有效的袋鼠數量控管。 作為寵物零食的袋鼠肉乾 袋鼠商業捕獵計劃的悖論 昆士蘭州、新南威爾斯州和西澳大利亞州的管理計劃起初主要關注於促進袋鼠種群的可持續捕獵和捕獵監管,以滿足立法要求。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的順利,例如,在 2002 年之前,新威爾士州的袋鼠捕獵是基於減輕袋鼠對牧場企業的損害影響為理由。然而,即使在這一目標下,年度捕獵配額是基於袋鼠產業的可維持產量設定的,而不是可接受種群水平數量,因此該計劃存在固有的矛盾。迄今為止,這仍然是新南威爾士州袋鼠管理計劃的主要目標——商業捕獵的目標變為支持袋鼠產業的可維持產量。相比之下,南澳大利亞的計劃除了支持可維持產量捕獵外,還包括管理袋鼠對土地狀況影響的目標。 每個州和領地都有專門的法律來管理這兩種不同的情況。這些法律把商業性的袋鼠產業和保護農業生產的袋鼠控制分開來處理。簡單來說,政府用不同的規則來管理"為了賺錢而捕殺袋鼠"和"為了保護農田而控制袋鼠數量"這兩種情況。這樣做是為了更好地平衡經濟利益和環境保護的需求。 袋鼠管理之爭:生態、商業與動物福利的博弈 澳洲政府對袋鼠的管理政策長期以來引發爭議,相關討論圍繞生態保護、商業利益與動物福利展開,涉及多方利益與觀點。政府與支持者主張撲殺袋鼠是必要的,而動物保護人士則堅決反對,形成激烈的對立。 首先,澳洲政府和部分野生動物專家,如景觀生態學家 Jim Radford,認為袋鼠數量過多,會對土地資源和其他原生動物造成壓力,甚至導致袋鼠本身在乾旱時期因食物短缺而大規模死亡。Radford 強調,受控的、有規範的撲殺比無序射殺更符合動物福利,因為後者可能帶來更大的痛苦。此外,政府基於年度空中調查設置撲殺配額,以控制袋鼠數量並維護生態平衡。 另一方面,袋鼠產業協會(KIAA)執行官 Dennis King 強烈支持撲殺,並捍衛袋鼠產業的合法性。他認為,該產業受到嚴格監管,不僅保護了袋鼠的健康與福祉,還為農村經濟創造了可觀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他反駁動保人士的批評,指出袋鼠皮革僅是肉類貿易的副產品,並警告如果產業消失,農民將難以雇用專業射手,導致更多不受控的射殺行為和更差的動物福利結果。 與此同時,動物保護人士對撲殺政策持堅決反對態度。他們認為,袋鼠的數量可以通過自然方式自我調節,撲殺只是出於商業利益的驅使,犧牲了動物的基本權利與福祉。他們特別批評母袋鼠被射殺後,幼袋鼠可能遭受殘酷的處置或死亡,根據「全國商業用途人道射殺袋鼠和沙袋鼠行為準則」,袋鼠寶寶應該「用鈍器擊打頭部致死」。此外,動保人士對政府的數量估算方法持懷疑態度,並認為袋鼠數量實際上正在下降。 在這場爭論中,Jim Radford 和 Dennis King 都認為撲殺袋鼠是必要的,但立場有細微差異:Radford 更聚焦於生態平衡與動物福利,King 則以保護商業產業為優先。而動保人士則試圖通過影響國際市場需求,如成功推動 Nike 和 Puma 放棄袋鼠皮革,來削弱撲殺政策的正當性。這場博弈反映了生態管理、商業經濟與動物保護之間的複雜張力,並凸顯了不同價值觀的激烈碰撞。 (更多關於袋鼠動物權利的議題,請持續關注友善動物協會)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11.28
錢鼠幫助除蟲又帶財 - 黏鼠板、滅鼠藥底下暗藏的動物危機
錢鼠學名為「臭鼩」,主要棲息於森林、田野以及家舍,是華南、南亞及東南亞一帶常見的家居動物之一。錢鼠又稱為「鼩鼱」、「地鼠」或是「尖嘴老鼠」,嘴形比一般老鼠尖長,眼睛細小視力差,但聽嗅覺發達,腳部各有五趾且趾尖有爪。即便有與老鼠相似的外型,錢鼠並非鼠類,為肉食性動物,以昆蟲、蠕蟲和蚯蚓等為主食,所以如果看到了錢鼠千萬別急著消滅,因為牠們會吃掉家中的蟑螂,對人類而言算是益獸。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由於錢鼠發出的吱吱聲聽起來就像是閩南語「錢」的意思,意謂著錢鼠會把錢財叼來家中,因此民間習俗一般認為「錢鼠主財,進門會帶財」,早期年代有見到錢鼠不能將牠打死的傳聞。 (圖片來源:農傳媒) 錢鼠非常特別,身上有老鼠所沒有的『麝香腺』,因此別稱「香鼠」,偏偏貓咪不愛此味道,故每當貓抓到老鼠時會把玩在手中並吃掉,抓到錢鼠卻僅止於玩弄。過去也有民眾將錢鼠媽媽帶著一隻又一隻的小錢鼠匍匐前進的影片,此為『篷車隊行為』,由於幼錢鼠幾乎全盲,出生後5~22天間會緊跟在母親身後,常被目擊到第一隻幼鼠含住母鼠的尾巴,後面的幼鼠一隻接一隻列隊前進,非常可愛。 (錢鼠的『篷車隊行為』。來源:國家地理雜誌) 目前大部份的家庭或店家習慣使用黏鼠板或滅鼠藥,不論是對於錢鼠或是老鼠無疑都是非常大的傷害,特別是黏鼠板,錢鼠大多時候可靠著靈敏的嗅覺避開滅鼠藥,但天生的弱視力卻容易不小心掉進黏鼠板陷阱。人類如果不小心沾到黏性強的黏鼠板,即便只是手指上的一小塊皮膚,強硬分離的話會造成皮膚嚴重撕裂傷而出血。人都會受傷了更何況是動物,家中有寵物的更不適合使用黏鼠板,先前已有數例野生動物不慎沾到黏鼠板的事件,除了讓動物痛苦不堪以外,後續的清理方式繁瑣,容易造成動物緊張而頻繁掙脫並且受傷。像是老鼠有受困於黏鼠板上導致害怕而產生糞尿失禁的情形,此容易增加人們接觸其糞尿產生的漢他病毒的風險。整體而言,黏鼠板已經成為了社會上最不需要出現的物品。 (圖為3年前位於新加坡的某商店放置自製黏鼠板,意外地黏到了路過的錢鼠。圖片來源:新加坡獅城新聞) 國內外已有多起狗狗外出時誤食滅鼠藥導致送醫的案例,根據現階段的動保法第30-1條,任何人不得騷擾、虐待或傷害動物。若違反規定過失傷害或使動物遭受傷害,而未達動物肢體嚴重殘缺、重要器官功能喪失或死亡者,將會被處新台幣3,000元至15,000元罰鍰,此法條包括動物誤食滅鼠藥。 其實避免室內引入鼠類的最簡單方式,就是不要殘留任何食物,垃圾不堆積,並盡量保持家中清潔。相信維持環境整潔是每個人最基本可以做到的事,乾淨的空間自然就不會引來鼠類及其他害蟲。人人都想待在舒適沒有雜亂的屋內,除了讓自己心情好之外,也預防了戶外的鼠類進入不屬於牠們的地盤,根本是一舉兩得的最佳方法。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7%AD%E9%BC%A9 農傳媒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30278 科學月刊 https://www.scimonth.com.tw/archives/123 新北市政府 https://www.ntpc.gov.tw/ch/home.jsp?id=28&parentpath=0,6,27&mcustomize=multi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1603070001#:~:text=%E5%8B%95%E4%BF%9D%E8%99%95%E9%99%A4%E5%90%91,%E9%A8%B7%E6%93%BE%E3%80%81%E8%99%90%E5%BE%85%E6%88%96%E5%82%B7%E5%AE%B3%E5%8B%95%E7%89%A9%E3%80%82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 https://www.kitanimals.org/posts/4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每一天都在街頭為動物權益努力,不論天氣如何,我們始終堅守。與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益處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您在街上遇見我們的推廣團隊,請停下來了解我們的宣導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些鼓勵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2024.11.22
支持動物權理念,從減少肉食開始
從灌水牛事件我們觀察到動物保護法的條文規範,當不人道的屠宰動物事件發生,罰款與獲利金額不成正比,無法有效制止違法行為。現行動物法令保障的是動物福利,而不是動物權,也就是我們允許把動物當作資源利用。以及經灌水的牛肉流通到市面,購買食用後也會發生食安的疑慮。 事件發生之後矯正的做法,例如普查屠宰場的監視器設備、對屠宰場提高稽查頻率、監管人員駐廠監督、修正現行的牛肉產銷履歷制度,讓屠體可追根溯源,和推動牛肉評級制度(註1)。綜觀以上的方法,都指出動物可持續作為餐桌食物來源的一種選項。 以站在動物權的角度出發,要求的是動物享有與人類相同的權利,都是作為不可剝奪其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獨立之個體。若把食用動物的選項剔除掉,立竿見影的做法將會是人類轉向純素飲食,將能迅速地往動物權理念靠攏。 純素飲食正掀起難以抵擋的潮流 2019 年,倫敦被國際動物權益組織「善待動物組織」(PETA)評為全球最素食友好城市。時任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 (Alexander Boris de Pfeffel Johnson) 對此榮譽表示歡迎,並指出倫敦自啟蒙時代以來便成為素食思想與素食餐廳的中心。如今,隨著純素主義在社交媒體上的廣泛推動,素食不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飲食選擇,而成為了一場席捲全球的潮流運動。 純素主義的流行,無論是出於道德考量、省錢需求,還是單純為了健康,逐漸被大眾接納。如今,純素主義的生活方式迅速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將動物產品替換成植物性食物。根據最新的研究,每年有近六億人受到這股素食趨勢的影響。這不僅僅是一種潮流,它將長久存在,並逐漸被視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素食生活提倡無肉、無乳製品、無動物成分,受到了新一代有意識消費者的青睞。 素食市場在餐飲業還是家庭用餐領域的擴張速度驚人。餐飲業中不僅有專業的素食供應商,也有越來越多的主流供應商加入這一行列,像是提供素食餐點的連鎖餐廳和咖啡館,都在積極引入純素菜單。零售分析機構 Canar World 的最新數據顯示,英國約有 29% 的晚餐完全不含肉類,另外有 20 萬名消費者表示在過去三年中轉為素食主義者,這是一個顯著的變化。大型科技投資者,如蓋茨基金會和 Google,也紛紛投資於這些無肉替代品,推動素食產業的快速發展。 從自我覺醒到餐桌革命:Derek Sarno 的植物性廚藝之路 德里克·薩諾 (Derek Sarno) ——一位美國純素主廚,從葷轉素,以前經常烹調各類肉類。他專注於將蘑菇和蔬菜帶上餐桌的中心位置,並以此釋放植物的強大風味。他共同創立了植物性食品公司「Wicked Kitchen」,並在全球最大連鎖零售商之一擔任植物性創新部門的領導。對於「植物性」和「純素食」的概念,他認為這其實非常簡單:純素和植物性飲食完全不含動物及其衍生物——無肉、無魚、無乳製品、無牛奶或雞蛋。這是一種純粹依靠植物為原料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素食不包含動物或魚類,但允許食用動物的副產品如乳製品和蛋。 德里克創作了多道創意純素料理,讓人驚豔。這些菜肴包括用猴頭菇製成的“素牛排”,風味濃郁且富含營養。猴頭菇被稱為地球上最營養的菇類之一,有助於大腦健康。他還用褐色平菇製作了希臘風味的蘇福拉奇三明治,以及杏鮑菇製作的燒烤胡椒牛排串,展現了蘑菇在植物性料理中的無限可能。 對德里克而言,這樣的創作不僅是美食,也是使命。肉食與氣候變遷密切相關,動物農業不僅是熱帶雨林砍伐的主要原因,肉類生產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這些問題提醒他食物選擇對環境的影響,而這也是他成為純素廚師的原因之一。 此外,他選擇這條路還有個人原因,伴侶的意外去世讓他重新審視生活,並在佛教寺廟中靜修三年,深刻體悟到動物與人類的痛苦是相通的。自此,他決心創造既美味又對動物友善的料理。德里克相信,每個選擇植物性飲食的理由都是正確的,即使一天只吃一餐植物性食物也能帶來巨大影響。 德里克深信「慈悲行動」,並透過烹飪和食譜開發來啟發他人學習和享用無動物成分的美食。他致力於為食肉者和素食者創造美味的純素料理,因為他深知,人們想要拯救動物和地球,但並不希望在美食體驗上妥協。 多角度解析消費者偏好轉變:健康、素食與永續 隨著消費者對健康與永續生活的重視不斷增加,市場需求也在發生顯著變化。透過多角度觀察,消費者偏好的轉變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註2): 健康意識抬頭:消費者逐漸重視健康飲食,減少肉類攝取、選擇植物性飲食成為趨勢。素食產品需求增長:數據顯示,48% 的英國消費者每年減少肉類攝取量,約四分之一的消費者已成為彈性素食者。隨著健康、環境與動物福祉成為消費者的主要動機,素食產業迎來了巨大商機。口味與價格的影響:儘管素食需求增加,但價格與口味依然是消費者考量的核心因素。價格 (43%) 和口味 (37%) 是選擇植物性產品的主要障礙,素食產品要經濟實惠兼具美味。透明度與信任度:消費者對產品資訊透明度和信任度的重視日益增加,尤其在食品安全方面。約 49% 的受訪者比三年前更信任植物性產品,信任來源於其安全性、標籤準確性及可靠性。對永續發展的支持:環保趨勢推動更多消費者支持政府針對健康食品實施稅收優惠,並提升產品認證透明度。數據顯示,72% 的消費者支持稅收減免,70% 則贊同提高認證標準的透明度。 善用純素飲食趨勢,激發綠色商業新契機 作者在另一篇文章「英國廢奴法案與純素飲食推廣的成功關鍵」談論到少肉素食者或彈性素食者的數量約占人口的 20% 到 40%,這個龐大的族群創造了需求與市場,這就是為什麼現在許多公司紛紛加入生產純素產品的原因之一。企業在重新審視其商業策略,以更好地滿足不斷增長的植物性產品需求。以下為幾項建議關鍵策略,旨在協助企業順應趨勢。 1) 增強市場競爭力,開發多元植物性產品。 2) 滿足市場需求、聚焦產品口味與價格。 3) 提升競爭優勢、與本地食品生產商和經濟型零售商建立合作,以降低生產與分銷成本。 4) 突顯健康益處,打造品牌形象。 5) 增加產品透明度,強化消費者信任。 6) 推動政策支持,創造良好市場環境。 選擇純素的關鍵因素?讓心中的種子萌芽 越來越多人選擇純素飲食,背後的動機多樣而深刻,從健康、環保到動物權益等多方面影響著人們的決策。首先,健康因素是許多人轉向純素的主要考量。通常植物性飲食中纖維和維生素含量高,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因此成為許多注重健康的消費者的選擇。其次,環保意識的抬頭也促使部分人採用純素飲食。肉類生產與畜牧業在溫室氣體排放和熱帶雨林砍伐等環境問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選擇植物性食物被視為減少個人碳足跡的方式之一。 此外,選擇純素的消費者往往支持動物不應該被視為食物來源,並希望避免參與動物的痛苦與剝削。道德信念和個人價值觀進一步鞏固了這一選擇,有些人因宗教信仰而採取純素生活,或是出於不剝奪其他生命的慈悲心。食品安全方面的擔憂同樣促使人們偏好植物性飲食,例如灌水牛事件等,使消費者對肉類食品的安全產生疑慮,而植物性食材被認為更天然、相對安全。 最後,潮流的推動和社交媒體的影響不可忽視。隨著越來越多的名人和運動員公開提倡素食生活,並強調其對身心健康的益處,純素飲食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潮流。綜合來看,純素選擇不僅是飲食上的改變,也反映了一種對健康、環境與動物福祉的價值取向,成為全球越來越多人所支持的生活方式。 (註1) 目前尚未有台灣牛肉評級制度,提供美國制度做為參考。 (註2) 資料參考:Taste trends: The shift towards plant-based eating in the UK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11.21